沐鸣2
|
“一帶一路”進程中的文化理解與融合——以中非交流為例 趙曉臨教授主講《錦繡中國》發布時間:2021-12-15 大家對非洲有什麽印象?你們覺得建在非洲的孔子沐鸣2是什麽樣子的呢?12月9日,趙曉臨教授在《錦繡中國》課堂上講授了以“一帶一路”進程中的文化理解與融合——以中非交流為例”為題的課程。
趙曉臨教授從她在非洲參與籌建孔子沐鸣2開始講述🚋,和同學們分享了她在非洲的經歷和感受🐮。跟隨著趙老師的思路,同學們了解到了古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:“絲綢之路”這個專業名詞是在1877年由德國地貌學家,地質學家李希霍芬最先提出的。而“海上絲綢之路”是1913年由法國史學家漢學家沙畹提出的。 中國提出的“一帶一路”倡議是為了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,目標是傳承和提升古絲綢之路作用,發展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🐈,實現共贏共享。一帶一路的“一帶”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👋🏿;“一路”是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。 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經過多年的建設🧑🏽🍼,給中國帶來了許多利益👰🏿♂️,如加速了工業轉型,提升了對外投資🧑🏿💼;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等👷♀️4️⃣。同時,“一帶一路”倡議也給其它“一帶一路”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發展機遇,如通過“一帶一路”合作🍾,東部非洲有了第一條高速公路(中國路)🪼。這條建在埃塞俄比亞的高速公路完全采用中國技術和中國標準;馬爾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橋💨,在被稱為“魔鬼之海”“惡魔之海”的海域,中國人硬是把這座橋建了起來,說明了中國有超強的技術能力;還有如白俄羅斯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橋車製造業等💌🧏🏻♂️。 趙曉臨教授指出,建立在非洲的孔子沐鸣2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非之間的友好交流🔗,從而推動“一帶一路”的順利發展。通過“一帶一路”的發展🏵,非洲為中國產能(產業)轉移提供了機會,我們要堅持在共贏共生鏈保障中促進中非交流的可持續發展☠️。 |